流程工業主要是通過對原材料進行混合、分離、粉碎、加熱等物理或化學工藝, 使原材料增值,典型行業如石化、化工。離散工業主要是通過對原材料的物理形 狀進行改變和組裝,獲得最終產品,典型行業如機械、包裝。 流程工業自動化是工業自動化重要場景之一,通常使用過程自動化方案。工業 自動化是機器設備或生產過程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幹預的情況下,按預期的目標實 現信息處理和過程控制的統稱。工業自動化系統可以分為過程自動化(PA, Process Automation)和工廠自動化(FA, Factory Automation)。過程自動化主要 控制系統是 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集散控制系統),配合自動化儀表, 控制流程工業的生產過程,實現自動加工和連續生產,提高流程工業的生產效率優發國際。 工廠自動化則主要使用 PLC(Program Logic Control,可編程邏輯控制器)與伺 服系統,控制制造業的加工過程,提高機械制造和組裝效率,主要用于離散工業。
流程工業自動化系統自上而下分為管理層、控制層、感知層,其中: 管理層主要包括企業資源管理、資產管理優發國際、能效管理、生產過程管理等網絡 操作系統。 控制層主要由通信網絡、控制站、操作站等構成。控制系統是控制層的核心, 一般可分為集散控制系統(DCS)、安全儀表系統(SIS)和網絡化控制系統。其中,DCS 系統用于實現流程工業生產過程的自動控制和監視管理, SIS 系統保障工廠的安全運行,網絡化混合控制系統融合 DCS 系統、邏輯控 制器以及分布式控制單元,實現管控一體化。 感知層主要由安裝在生產現場的各種自動化儀表組成。自動化儀表是指安裝 在工業生產現場的,用于測量壓力、流量、溫度、物液位等工藝參數或控制 的儀表。 管理層、控制層、感知層協同作用實現流程工業的自動化,其中管理層主要負 責生產規劃、生產監控和生產調度;控制層擔負生產信息分析、故障診斷、生產 指令發布、生產管理等;感知層的主要作用是採集現場數據,並將生產現場的信 息傳送給控制層,或執行控制層的指令。
2021 年中國工業自動化部件市場規模 2923 億元,同比增速達 16.8%。根據 MIR 叡工業優發國際,工業自動化部件包含控制及顯示、網絡和電源、運動控制、驅動產品、 傳感器、過程測量儀表優發國際、執行機構、工業元器件、工業軟件等。2021 年,我國 工業自動化部件市場規模為 2923 億元,同比增長 16.83%,2017-2021 年復合增 速達 5.92%,預計 2022 年我國自動化市場規模將達到 3196 億元,同比增速為 9.34%。
工業自動化分為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設備制造商) 和 EU(End User,終端用戶)兩大類市場。其中,OEM 市場主要是離散工業相關 行業組成,如 3C、鋰電、半導體、機床、機械等行業,EU 市場主要是流程工業 相關行業組成,如化工、冶金、石油、電力等。我們可以通過 EU 市場規模和增 速推算流程工業自動化市場的大致情況,根據 MIR 叡工業數據,2021 年我國 EU 市場規模為 1721 億元,同比增長 10.32%,2017-2021 年復合增速達 4.04%。
2021 年流程工業自動化各細分板塊增速較高。根據中國工控網數據,2021 年高 級傳感器和通用傳感器增長最快,分別實現同比增速 38%、35%。DCS 作為實現 流程工業自動化不可或缺的控制系統,2021 年同比增長 18%。此外,壓力、溫 度、液位、流量儀表分別同比增長 20%、18%、16%、22%,水質分析儀與氣體 分析儀分別同比增長 15%、16%,調節閥同比增長 13%,增速均較高。
流程工業自動化下遊分布較為集中,化工、電力、石化三大行業合計佔比超 80%。我們以 DCS 系統觀察流程工業自動化下遊分布情況,根據華經產業研究 院數據,2021 年 DCS 系統下遊行業中,化工、電力、石化行業分別佔比 37.24%、 23.63%、19.43%,合計佔比達 80.3%,分布較為集中。
2017-2021 年間石化、化工、冶金自動化市場規模增速較快。參考中國工控網統 計的項目型市場各行業自動化市場規模增速,2017-2021 年,石化行業自動化市 場增速最高,約 20%,冶金、化工行業增速也相對較高。單看 2021 年,化工行業自動化市場增速最高,約 25%,冶金、礦業、公共設施、石化行業增速也相對 較高。
從行業分類看,自動化儀表行業屬于儀器儀表行業,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制 造分支。據上海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統計數據,2019-2021 年儀器儀表行業的主營 業務收入規模逐漸提升,由 2019 年 7243 億元增加到 2021 年 9101 億元,年復合 增長率為 12.1%。其中,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制造行業營收由 2019 年 2512 億 元提升至 2021 年 3685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21.1%,增長更快。
從流程工業自動化系統角度看,自動化儀表位于感知層,可分為測量儀表、控 制儀表、執行器、顯示儀表。在流程工業自動化生產過程中,檢測儀表能夠測量 溫度、壓力、流量、物位以及物料的成分、物性等工藝參數,並將被測參數的大 小成比例的轉換成電的信號(電壓、電流、頻率等)或氣壓信號,變送器負責將 傳感器輸出的非標準電信號或直接測量的非電量轉換成標準電信號;顯示儀表能 將從檢測儀表獲取的信息指示或記錄下來;控制儀表在接收到檢測儀表的測量信 號後,經過放大、積分、微分等運算,向執行器發出調節信號;執行器在接收到 控制儀表或操作人員的指令後,能夠通過執行機構帶動閥門運動,進而實現對于 生產過程的閉環控制。借助工業自動化儀表,能夠實現在任何時刻準確了解工藝 過程的全貌,並進行控制,進而保證生產過程順利進行,並以高的生產率、小的 消耗生產出合格的產品。
在化工行業的鍋爐設備自動控制場景中,鍋爐主要用來產生蒸汽,提供熱源或動 力源。鍋爐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燃燒系統,由送風機、空氣預熱器、燃 料系統、燃燒室、煙道、除塵器和引風機等組成;第二部分為蒸汽發生系統,由 給水系統、省煤器、汽包和過熱器等組成。工作時,燃料和空氣按一定比例送入 燃燒室燃燒,產生的熱量傳遞給水冷壁和汽包底部,產生飽和蒸汽。燃燒過程產 生的煙氣,經煙道將剩餘的熱量傳遞給過熱器產生過熱蒸汽,傳遞給省煤器和空 氣預熱器預熱給水和空氣,然後經除塵由引風機送往煙囪,排入大氣。
汽包水位控制是鍋爐設備自動控制的核心任務,基本測量指標包含液位和蒸汽 流量。保持汽包水位穩定在一定範圍內是鍋爐安全、穩定運行的首要條件。汽包 水位過高,將使產生的飽和蒸汽帶液,使得過熱器溫度急劇下降和管壁結垢,嚴 重時會損壞過熱器。汽包水位過低,當負荷很大時,汽化速度很快鈴木麻奈美,如不及時調 節,汽包內的液體將全部汽化,導致水冷壁損壞,嚴重時還會引起爆炸。採用雙衝量汽包水位控制系統,能通過液位和蒸汽流量信號實現對于汽包水位的反饋控 制。
在雙衝量汽包水位控制系統中,首先通過流量檢測儀表獲取汽包對象的蒸汽流量 指標,經過信號變送實現超前控制執行器的動作,進而減少因蒸汽負荷量的變化 而引起的液位波動;然後通過液位傳感器測量液位信號,經變送之後將檢測數據 傳輸給液位控制器,控制器經過各類運算之後將調節信號發給執行器,實現汽包 對象給水量的自動化控制。
控制閥是流程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的終端執行器。控制閥是流體輸送系統(工藝 管道)中的控制部件,具有截止、調節、導流、防止逆流、穩壓、分流或溢流洩 壓等功能。在實現工業自動化過程中類似機器人的手臂,通過接受調節控制單元 輸出的控制信號,借助動力操作去改變介質流量、壓力、溫度、液位等工藝參數 的最終控制元件。由于其在工業自動化過程控制系統中作為終端執行元件,控制 閥又稱為“執行器”,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器件之一。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控制閥劃分為不同的細分產品。
控制閥由執行機構、閥體以及閥門附件三部分組成。執行機構是閥體的推動裝 置,在接收到控制儀表發出的調節信號後,它按控制信號壓力的大小產生相應的 推力來推動執行機構,所以它是將信號壓力的大小轉換為閥桿位移的裝置,一般 包含電動、氣動、液動三種類型。閥門附件包括定位器、轉換器、供氣壓力調節 器、手動操縱器、阻尼器或限位開關,控制閥可以選配各種附件,以實現產品本 身的各種控制功能。以定位器為例,它與氣動執行器配套使用,接受調節器的輸 出信號,然後以它的輸出信號去控制氣動調節閥,當調節閥動作後,閥桿的位移 又通過機械裝置反饋到閥門定位器,以提高閥門精度。
控制閥行業具有小批量、多品種、定制化的特征,且研發投入高、研發週期長。 控制閥企業需要對每個客戶的每個合同單獨進行研發、設計和加工制造。同時, 下遊客戶對控制閥的單次採購量通常較小,因而控制閥行業經營模式具有批量小、 品種多、定制化的特點。此外,控制閥企業在開發新工藝、新技術以及改進現有 產品、滿足新增需求時,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和較長的研發週期,需要有多種實 驗場所進行新產品的調試和技術開發。 國內控制閥市場規模近 400 億,2015-2021 年復合增長率為 10.5%。近年來,國 家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大力推廣節能減排的措施,對下遊行業的 項目投資、技術改造有明顯的刺激作用。除此之外,設備正常的更新替換與檢維 修服務也為行業的發展帶來了穩定需求。根據智研咨詢的統計數據,中國工業控 制閥產量逐年增加,由 2015 年的 902 萬套增加至 2021 年的 1750 萬套左右,年 復合增長率為 6.6%;2021 年中國工業控制閥市場規模為 392.6 億元,同比增長 超 18%,2015-2021 年年復合增長率達 10.49%。
控制閥下遊應用集中度較高,石化化工、發電、石油天然氣領域合計佔比近70%。控制閥的下遊應用市場主要包括石化化工、發電、石油天然氣、輕工、冶 金鋼鐵等領域。據中商產業研究院,2021 年控制閥在石化化工領域的應用佔比 最大,達到 39.26%,發電領域佔比 15.87%,石油天然氣領域佔比 13.17%,三者 合計佔比近 70%。隨著近年來工業控制技術的升級,控制閥在造紙、環保、食品、 制藥等領域的應用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
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需求共同支撐控制閥市場進一步擴大。受“園區化”、 “雙碳目標”等政策影響,傳統的生產方式、組織形式、制造模式發生著深刻的變 化,不得不進行產業升級優發國際網官網在線。新能源因傳統能源日益緊缺,其開發與利用得到了廣 泛關注,如光伏行業原材料多晶硅、鋰電池原材料等相關行業生產制造規模也將 隨之擴大。 以川儀股份、浙江力諾、智能自控為代表的國內控制閥企業積極挖掘多晶硅、 鋰電等新能源行業的市場增量。2021 年,浙江力諾在新能源相關行業經營收入 為 0.84 億元,佔公司總營收收入的 12.18%;2022 年上半年,新能源行業的營業 收入為 1.22 億元,佔公司營業收入的 29.5%。2022 年,智能自控的新能源領域 總體銷售額在 1.7 億元左右,成為公司新的業務增長點。
2021 年國產控制閥品牌銷售額佔比為 40.4%,國產替代空間大。從《控制閥信息》統計的中國控制閥市場 TOP50 企業的銷售額來看,國產控制閥品牌銷售額 佔比明顯提升,由 2015 年的 32.9%提升至 2021 年的 40.4%,銷售額達 134.6 億 元。2021 年進口品牌銷售額為 198.93 億元,佔比近 60%。外資品牌仍舊佔據國 內控制閥大部分市場份額,國產替代的空間大。2019 年之後,國產品牌銷售額 增長率明顯高于進口品牌銷售額增長率,顯示出控制閥領域國產替代進程加快。
國內產品技術已趨于成熟,然而一些高參數、高性能的控制閥仍依賴于進口, 閥門附件是控制閥國產替代的重難點。在低端市場,國產品牌已完全能夠滿足工 業過程控制的要求,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同質化嚴重;在中端市場,以川儀股 份、吳忠儀表、浙江力諾等為代表的技術水平相對較高的國產企業佔據了部分市 場份額;在高端市場,國產產品與進口產品相比,在工藝技術、制造水平、使用 壽命、調節精度、密封性、內漏及執行機構的可靠性、準確性與穩定性等方面仍 存在一定差距。除此以外,我國控制閥閥門附件極度依賴進口,由于國產閥門附 件性能相對較低,下遊客戶往往指定閥門附件品牌,如 Fisher、艾默生等,由控 制閥企業進行採購集成。 進口替代加速,控制閥行業國產化率將進一步提升。隨著國內控制閥企業技術實 力的不斷積累、發展與提高,國產控制閥可靠性、調節精度逐漸提升,已經逐步 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產品結構不斷向中高端邁進。相較進口廠商,國 產控制閥廠商還具有性價比較高、離下遊客戶更近、服務響應更為迅速等優勢。 加上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促使越來越多的重大建設項目採用了國產高端控制閥產 品,從而加速了行業內的進口替代進程。
工業傳感器處于流程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前端,測量或感知被測信息。傳感 器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並能將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 換成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工業傳感器是在工業控制領域應用的傳 感器,通過測量或感知特定物體的狀態和變化,並轉化為可傳輸、可處理、可存 儲的電子信號或其他形式信息,以指導後續工作環節,是工業控制中實現自動檢 測和自動控制的首要環節。
傳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轉換元件和變換電路三部分組成。敏感元件直接感受 被測量,並輸出與被測量成確定性關系的物理信號;轉換元件是傳感器的核心元 件,能夠將敏感元件感知的信號轉換成電信號輸出;變換電路則將轉換元件輸出 的電信號轉換成便于處理、控制、記錄和顯示的有用電信號。
全球工業傳感器市場超 200 億美元,國內工業傳感器市場規模近 500 億元。 Markets and Markets 的報告數據顯示,2021 年全球工業傳感器市場規模約 206 億美元,預計 2026 年將增長至 319 億美元,2021-2026 年該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達 9.1%。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工業傳感器市場規模由 2016 年的 267.5 億元增長至 2021 年的 455.2 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 11.22%。中商產業研究院 預測,2022 年中國工業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 492.3 億元。
工業傳感器門類眾多。根據測量對象,工業傳感器可分為流量傳感器、壓力傳感 器、溫度傳感器、圖像傳感器等;按常見的轉換原理、規律和效應作為分類依據, 可分為物理型工業傳感器(熱電、熱磁、光電、光磁、電磁等)、化學型工業傳 感器(電化學等)和生物型工業傳感器(生物轉化等);按輸出信號的形式,可 分為數字工業傳感器和模擬工業傳感器。
流量傳感器和壓力傳感器在我國工業傳感器市場佔比較大。據賽迪顧問的統計 數據,2019 年中國傳感器工業制造領域市場結構中,流量傳感器市場規模 99.4 億元,佔比達到 21.5%;壓力傳感器市場規模 68.3 億元,佔比 14.8%。 國內大多數企業位于中低端市場,國產替代空間廣闊。國際領先的工業傳感器企 業起步較早,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生產經驗。相較而言,我國工業傳感器產業起步較晚,國內大多數工業傳感器企業處于中低端領域市場,相較于國外巨頭的研 究能力不足,技術基礎較為薄弱。近年來,由于國產廠商產品技術進步以及交貨 週期更短等原因,2017 年以來本土工業傳感器市場份額呈現持續提升趨勢,未 來本土工業傳感器產品擁有廣闊的國產替代空間。
壓力變送器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檢測儀表之一,全球壓力變送器市場規模約 29 億 美元,國內壓力變送器市場規模超 40 億。壓力變送器是能夠將傳感器輸出的非 標準電信號或直接測量得到的壓力變量轉化為標準輸出信號的壓力檢測儀表。據 Markets and Markets,2022 年全球壓力變送器市場規模達 29 億美元,2022-2027 年間將以 3.8% 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2027 年全球壓力變送器市場規模預計達 35 億美元。根據工控網發布的《2020 中國壓力變送器市場研究報告》,2019 年度國 內壓力變送器市場規模為 40.2 億元,同比增長 9.2%。2020-2022 年,我國壓力變 送器市場規模將保持 3%左右的平均復合增速,到 2022 年市場規模達近 44 億元。
壓力變送器行業國內廠商市佔率較低,國產替代潛力大。壓力變送器領域低端產品過剩,中高端產品依賴進口,高端用戶市場被國外大型企業主導。據華經產 業研究院,2019 年日本橫河、美國艾默生分別以 28.6%和 24.2%的市佔率領跑壓 力變送器市場,國內廠商以川儀股份、中控技術為代表,與國外相比市佔率較低, 分別為 5.6%和 1.1%,國產替代和增長潛力大。
國內壓力變送器產品性能逐步逼近國際巨頭。對比艾默生、川儀股份、中控技術 和威爾泰的壓力變送器性能,川儀股份的壓力變送器在產品精度以及最大壓力量 程上都領先于中控技術以及威爾泰等國內上市企業,性能居國內首位。與艾默生 等全球工業自動化儀表巨頭相比,川儀壓力變送器的產品主要技術性能指標基本 不相上下,可見國產壓力變送器產品性能正在逐步接近國際巨頭。
集散控制系統簡稱 DCS,廣泛應用于流程工業自動化。DCS 是基于計算機管控、 顯示及通信等技術,對現場裝置進行分散控制,實現對生產過程集中管理、控制 和操作的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
國內 DCS 行業規模達百億,預計 2022-2027 年復合增速 5%-6%。據中控技術 2022 半年度報告,2021 年我國 DCS 市場整體規模為 111.2 億元,同比增長 24.6%。結合華經產業研究院統計的往年 DCS 市場規模數據,2016-2021 年行業 規模復合增速達 13.04%。據叡工業,2022 年至 2027 年 DCS 市場仍會保持穩定 增長,平均年增長率 5%-6%,2027 年國內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 153.3 億元。
國產品牌市佔率超 50%,以艾默生、霍尼韋爾、西門子為代表的外資品牌佔比 仍然接近一半。據智研咨詢,2021 年我國 DCS 系統市場中國產品牌市佔率達 55.7%,國產品牌以中控技術、和利時為主,外資品牌主要有歐美系品牌艾默生、ABB、西門子、霍尼韋爾和日系品牌橫河電機。從下遊行業看,根據中控技術招 股說明書,2019 年化工領域主要以中控技術、艾默生、霍尼韋爾為主,行業份 額分別為 40.7%、12.9%、11.7%;石化領域中控技術、艾默生、霍尼韋爾行業份 額分別為 29.7%、20.8%、17.6%。
政策高度重視智能制造、自主可控。2022 年 1 月工信部發布《關于促進鋼鐵工 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 2025 年“鋼鐵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 80%左右, 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 55%”的目標。2022 年 4 月工信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 “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 2025 年“石化、煤 化工等重點領域企業主要生產裝置自控率達到 95%以上”。相關國家級戰略規劃 和市場需求加速推動流程工業生產過程向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綠色化方向 轉變,有效激活流程工業自動化的市場需求。同時,DCS 面臨的流程工業下遊 如電力、石化、冶金等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行業,出于對產業鏈供應 鏈安全、數據安全的考量,國產 DCS 系統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
三桶油的資本開支持續增長,DCS 下遊保持較高景氣度。國家發改委兩會報告 中提出“啟動實施鋼鐵、有色、建材等重點領域企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工程,持 續優化石化產業布局”。近幾年,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的資本開支持續增長, 2021 年合計資本開支為 5091 億元,同比增速為 10.41%,預計 2022 年合計資本 開支達到 5400 億元。
產業園區化、鍊化一體化、減油增化等政策背景下,產能轉換成為 DCS 市場的 中長期驅動力。在產業園區化、鍊化一體化、減油增化等相關政策引導下,傳統 單一鍊油企業逐步向下衍生產業鏈,從落後低效的鍊油項目向化工新材料、專用 化學品發展。中長期來看,企業的產能轉換和產品升級過程將為 DCS 市場帶來 新的需求,驅動 DCS 市場進一步擴大。
傳統重工業 DCS 進入改造週期,改造項目有望大幅增加。據頭豹研究院,DCS 系統的使用週期一般為 8-10 年,2009 至 2011 年期間投入的 DCS 系統老舊設備 改造需求已相當迫切,尤其是最早使用 DCS 系統的火電、化工、冶金等行業, 對點檢服務、維保服務、利舊服務、擴容服務等一系列售後服務需求尤為旺盛, 更新需求佔據市場發展主導力量,推動 DCS 系統廠商推出增值服務業務。
食品飲料、新能源等新興應用行業為 DCS 帶來增量空間。食品行業的自動化控 制環節一般包括過程自動化和工廠自動化。隨著食品制造業的發展,食品飲料行 業自動化需求上升,將為 DCS 系統創造更多的增長空間。據國家統計局數據, 2022 年食品制造業營收 22541.9 億元,同比增長 5.99%,中國傳動網數據顯示, 2022 年食品飲料控制類產品市場規模增速為 1.3%。
DCS 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包括氫能、鋰電池、風力發電、太陽能等行業,2022 年 DCS 龍頭企業中控技術與寧德時代、華友鈷業等客戶在鋰電池材料領域開展 了深度合作。根據 EVTank 聯合伊維經濟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鋰離子電池行 業發展白皮書(2023 年)》,2022 年全球鋰離子電池總體出貨量 957.7GWh,同比 增長 70.3%,中國鋰離子電池出貨量達 660.8GWh,同比增長 97.7%。預計到 2025 年和 2030 年,全球鋰離子電池的出貨量將分別達到 2211.8GWh 和 6080.4GWh,2022-2030 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 22.8%。
國產化率尚有提升空間。據華經產業研究院,過去幾年國產 DCS 系統品牌市佔 率不斷提升,從 2016 年的 46.4% 增長到了 2021 年的 55.7%。國產品牌具有產品 性價比高、商業靈活度高 、與市場貼合度高、維護服務響應迅速等方面的優勢, 目前國產品牌市佔率剛剛過半,尚有提升空間。 產業集中度上升利好國內龍頭企業。據叡工業,2011 年國內 DCS 市場前五名的 企業市場佔有率為 59.90%, 2020 年上升至 76.6%氣動閥門,。目前,中國 DCS 行業高素質 人才匱乏,技術壁壘高,只有少數幾家企業如浙江中控、杭州和利時等,擁有長 期從業經驗,且自主技術能力強,具備承擔大型自動化控制項目的能力。大多數 本土自動化企業無核心技術、規模小,只能面向中低端市場從事產品分銷和簡單 的系統集成,缺乏在高端市場的競爭能力。
川儀股份是國內歷史積澱深厚的自動化儀表龍頭企業。川儀股份成立于 1999 年 11 月,前身是 1965 年從上海、江蘇、遼寧等地內遷重慶的四川儀表總廠,是上 世紀六十年代國家重點布局的三大儀器儀表制造基地之一。公司作為國內工業自 動控制系統裝置制造業的龍頭,是國內極少數綜合型自動化儀表及控制裝置研發 制造企業。 公司業務包含工業自動化儀表及裝置、復合材料、電子器件、進出口業務鈴木麻奈美,其 2021 年工業自動化儀表及裝置營收佔比達 85.4%。公司自動化儀表及裝置產品 包含智能執行機構、智能變送器、智能調節閥、智能流量儀表、物位儀表、溫度 儀表、控制設備及裝置、分析儀器等單項產品和系統集成及總包服務。2021 年 工業自動化儀表及裝置在公司營收中的佔比為 85.40%,復合材料鈴木麻奈美、電子器件和 進出口業務在營收中的佔比分別為 11.20%、2.47%和 0.46%。
2018-2022 年公司營收、扣非歸母淨利潤復合增速分別約為 15.6%、40.2%,成 長性突出。根據公司的業績快報,2022 年公司營業收入 63.5 億元,同比增長 15.74%,歸母淨利潤 5.41 億元,同比增長 0.43%,扣非歸母淨利潤 4.96 億元, 同比增長 26.28%。2018-2022 年,公司營收、扣非歸母淨利潤年復合增速分別為 15.6%、40.2%,成長性較為突出。
重點應用領域優化布局,不斷開拓石化化工、新能源等新市場。2017 年以前, 公司下遊主要以冶金、輕工建材等行業為主。隨著產品競爭力的提升,公司不斷 加大對石化化工領域的開拓。2018 年以來,隨著民營大鍊化產能的持續擴張, 公司在石化化工領域營收佔比逐步提升。2021 年以來,受益于新能源汽車和儲 能產業的快速發展,鋰電原材料、氫能產業迎來高速成長期。公司積極挖掘鋰電 原材料市場增量,承接四川卓勤年產 20 億平方米基膜和塗覆一體化項目等,在 鋰電隔膜領域增添新業績;控制系統、智能調節閥、智能執行機構、智能流量儀 表、智能變送器、熱電阻等中標青海泰豐年產 16 萬噸高能密度鋰電材料智能制 造基地項目、雲南裕能年產 40 萬噸磷酸鐵和 40 萬噸磷酸鐵鋰項目,打開了新能 源相關市場空間鈴木麻奈美。
緊跟市場需求穩步擴產。2018-2021 年,公司主要產品的產能穩步擴張,其中智 能調節閥、溫度儀表、智能變送器的產能提升幅度較大。智能調節閥產能由 2018 年 7 萬台提升至 2021 年 12 萬台;智能變送器產能由 2018 年 20 萬台提升至 2021 年 30.2 萬台;溫度儀表產能由 2018 年 14 萬支提升至 2021 年 27 萬支。此外鈴木麻奈美,公司佔地 100 餘畝的儀器儀表基地(蔡家)三期項目旨在促進智能調節閥、 電加熱器技術升級和產能提升,預計 2023 年底前完成工程建設。
實施股權激勵優化激勵機制。2022 年 12 月,公司實施第一期股權激勵計劃,向 共 559 人授予 391.25 萬股公司股票,授予價格 10.66 元/股,優化公司激勵機制。
中控技術前身是浙江浙大中控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9 年,中控技術以集散 控制系統(DCS)為業務起點,逐步由自動化產品供應商發展成為服務于流程工 業的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據叡工業,2021 年度公司核心產品集散控 制系統(DCS)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 33.8%,較 2020 年市場佔有率提升 5.3 個百分點,連續十一年蟬聯國內 DCS 市場佔有率第一名。其中,公司在化工 領域的 DCS 市場佔有率達到 51.1%,石化領域的市場佔有率達到 41.6%,建材領 域的市場佔有率達到 29.0%,三大行業均排名第一,產品可靠性、穩定性、可用性等方面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公司在化工、石化行業收入佔比較大。按下遊行業分,2021 年,化工、石化、 電力、制藥食品行業營收佔比分別為 29.28%、21.12%氣動/電動球閥!、6.37%、6.77%。按產品 類型分,智能制造解決方案、自動化儀表、工業軟件及服務佔比較大,2021 年 智能制造解決方案、自動化儀表鈴木麻奈美、工業軟件及服務營收佔比分別為 72.08%、 11.43%、7.87%。
公司業績具有較高成長性。根據公司業績快報,2022 年中控技術實現營收 66.21 億元,同比增長 46.5%,歸母淨利潤 7.96 億元,同比增長 36.8%。2018-2022 年 營收復合增速 32.7%,歸母淨利潤復合增速 29.3%優發國際,,具有較高的成長性。
完善“工業 3.0+4.0”產品布局,擴大收入基本盤。中控以自動化控制系統為基礎, 涵蓋儀器儀表等工業自動化系列產品,同時全面布局和大力發展工業軟件優發國際、行業 解決方案業務,加強本地化運維服務。公司將產品分為“工業 3.0”、“工業 3.0+4.0”、“工業 4.0”三類,2021 年,“工業 3.0”產品實現收入 32.58 億元,同比 增長 34.84%,“工業 3.0+工業 4.0”產品實現收入 5.16 億元,同比增長 89.96%, “工業 4.0”產品實現收入 3.56 億元,同比增長 35.86%。從產品結構上看,“工業 3.0”產品收入佔比逐漸下降,2021 年“工業 3.0+工業 4.0”產品和“工業 4.0”產品佔 比為 21.1%,預計未來比重將持續上升。
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海外業務營收高速增長。2021 年,中控技術成立新加坡國 際運營中心,逐步向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區域擴張優發國際,建設本地化運營公司,打 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目前,公司已順利進入 BASF(巴斯夫) 合格供應商名錄,實現 DCS 在其生產裝置正式應用;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 巴基斯坦、菲律賓、越南、印度等多家客戶開展數字化轉型合作;被沙特阿美列 為重點合作廠商,積極開展沙特阿美的供應商注冊工作,推進產品認證工作。 2021 年,中控海外業務實現營收 1.84 億元,同比上升 53.8%。
智能控制閥行業的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無錫智能自控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1 年,是專業化設計、研發、生產和銷售全系列智能控制閥產品的國家級專 精特新企業。2021 年公司營收分產品構成中,控制閥佔比達 87.42%,閥門檢維修佔比 7.57%,配件佔比 4.75%。
公司近年來不斷加強產品創新,拓展產品應用領域,營收、歸母淨利潤持續穩 步增長。根據公司業績快報,2022 年公司實現營收 8.63 億元,同比增長 17.47%, 歸母淨利潤 0.84 億元,同比增長 33.22%,扣非歸母淨利潤 0.82 億元,同比增長 35.22%。2017-2022 年公司營收年復合增長率為 22.91%,歸母淨利潤年復合增長 率為 12.09%,業績增長持續穩定。
公司主要優勢下遊為石化領域,新能源新材料成為新的增長點。據公司最新的 不完全統計數據,石油化工領域的業務佔比較大約為 62%,是公司營收來源的基 本盤,新能源新材料業務佔比約 20%,其他領域佔比約為 18%。 公司在產品售後服務上具備競爭優勢,檢維修業務毛利率水平達 50%。公司在 檢維修業務上集中規劃,在全國主要的石化基地配置 4S 服務機構,並于 2022 年 成立了無錫智能自控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2018-2021 年,公司檢維修業務收 入規模在 5000 萬左右,毛利率分別為 51.84%、44.63%、52.53%、55.44%。後續公司將繼續加大檢維修業務投入。
浙江力諾流體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3 年 1 月,是控制閥系統解決方 案提供商,主營業務是從事工業控制閥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能夠設計和生產出 適用于不同行業、不同市場需求的控制閥產品,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系 統化的控制閥解決方案。
公司主要產品是應用于自動控制系統中的控制閥。2021 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結 構中,開關閥佔比 58.81%,調節閥佔比 30.30%,工藝閥佔比 6.58%,配件業務 佔比 4.19%。
公司業績成長性較高。2021 年,浙江力諾實現營收 6.88 億元,歸母淨利潤 0.85 億元,2017-2021 年營收復合增速 22.92%,歸母淨利潤復合增速 28.22%。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 7.15 億元,同比上升 43.13%,歸母淨利潤 0.73 億元,同比 上升 8.00%。
公司主要優勢下遊為精細化工,近兩年積極開拓多晶硅、鋰電材料領域。從公 司營收分布看,2021 年,化工行業佔公司營收 65.17%,佔比較大,紙漿造紙行 業佔比 13.62%,環保行業佔比 8.00%,石油石化行業佔比 7.39%。近兩年受益于 新能源趨勢,多晶硅、鋰電材料收入增速較高,2022 年上半年相關收入約 1.2 億 元,佔營收 29.5%。
公司新工廠面積達 8 萬餘平方米,產能釋放支撐營收快速增長。2021 年,公司 控制閥銷售量達到 15 萬台以上,隨著下遊控制閥需求的增長,公司需擴張產能 以確保訂單的交付能力。公司于 2022 年下半年搬遷至新工廠,建築面積達 8 萬 餘平方米,較原廠區面積增加了近 5 萬平方米。新工廠投產以來,公司 2022 年 三季度的營收為 3.02 億,較 2021 年三季度同比增長 50.62%。目前,新工廠還 存在產能規劃空間,預計未來新工廠能夠滿足公司 15 億元的生產產值需求。
康斯特是國內壓力校驗裝置龍頭企業。北京康斯特儀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4 年,是一家集機電一體化、軟件算法開發、精密制造于一體的高端檢測校 驗儀器儀表企業。公司主要檢測產品包含數字壓力檢測系列、溫濕度校準系列以 及過程信號檢測產品三類。2022H1,公司營收分產品構成中,數字壓力檢測系 列佔比達 75.75%,溫濕度校準系列佔比 18.23%。
公司業績增長穩定。公司產品質量國內領先,對標國際一流企業,且隨著下遊市 場的不斷開拓,公司近些年營業收入持續增長,由 2017 年 2.03 億元增長至 2021 年 3.53 億元,2017-2021 年年復合增長率為 14.88%。歸母淨利潤由 2017 年 0.53 億元增長至 2021 年 0.70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 7.21%。 產品具有全球競爭優勢,海外業務佔比約 40%。公司國際市場由美國全資子公 司 Additel 負責,外銷產品的 90%銷往美歐日等工業發達區域,部分具有強競爭 力的主打產品面價高于國際競爭對手 10%。公司國外客戶主要分布在生物醫藥、 石化、計量檢測、電力等領域,國際市場競爭力一直在保持持續增長。2017- 2021 年公司海外業務營收佔總營收比例分別為 36.2%、38.3%、39.4%、38.4%、 38.5%。
公司研發投入大,新產品收入保持高速增長。公司研發人員規模在 210 人左右, 佔據公司總員工 41%。在持續的研發投入帶動下,公司新產品的收入保持高速增 長。以上市三年內的新產品為統計口徑,2021 年度公司新產品收入合計 7692 萬 元,佔總營收的 21.8%,同比增長 34.0%,2019-2021 年新產品營收復合增速達 67.37%。
搭建儀器管理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雲平台,並部署高端 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微機電系統)傳感器垂直產業。 2022 年 1 月,公司收購明德軟件 55%股權,與明德軟件建立合作,圍繞用戶應 用場景,搭建儀器管理 SaaS 雲平台。同時,公司投資建設的 MEMS 傳感器垂直 產業智能制造項目自 2019 年以來,經過多次流片、多輪封裝測試及工藝改進, 在封裝結構工藝設計鈴木麻奈美、測試補償電路/算法及核心工藝設備上取得突破,部分量 程已經可以實現小批量生產。通過實現核心元件自主可控,能夠有效控制公司主 營產品的綜合成本,助力盈利水平進一步提高。